不是因为你「应该」

原文:Not because you "should"

2015 年 5 月 31 日

几个月前,我的一位朋友向我描述她做事缺乏动力的问题。她举例说,自己很难强迫自己去打扫房间,尽管她对房间总是乱糟糟的感到不满。

我问:「你有没有想过干脆别强迫自己了?」

她眨了眨眼,歪着头看我,说:「可那样的话,我的房间就没人打扫了呀。」

我认为这纯属瞎扯。你看:要么(a)你不再强迫自己打扫房间,然后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在乎房间是否干净,于是你的房间继续乱糟糟——那也无所谓,因为你不在乎;要么(b)你不再强迫自己打扫房间,然后你开始有点焦虑,因为你内心深处确实希望房间干净,于是你就去倾听内心那部分声音,并与之合作,找个时间打扫房间,纯粹是因为你想这么做

无论哪种方式,你都赢了。无需动用内心的强迫力。

这是我以前针对动力问题推荐过的一种技巧,在处理「应该」带来的困扰时,我再次推荐它。如果你常常被内疚感、义务感或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感觉所困扰,那么我强烈建议采用以下解决方法:

干脆别再因为「应该」去做事了。

也就是说,永远别让「应该」感觉像是做事的理由。只在你认真思考过、觉得某件事是当下最好的选择时才去做;绝不要仅仅因为你「应该」做某事就去做。


我上一篇文章有位读者评论道:

从「我应该做 X」变成「如果我做 X,就能实现 Y」,这中间丢失了一些含义,那就是:「而且我想要实现 Y 的渴望强烈到足以让我去做 X,这才是所有选项中最好的那个」。

我认为这基本正确。说基本正确,是因为据我观察,大多数人使用「我应该做 X」时,通常并非意指「X 是我的最佳选项」。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用它来表达:「如果我知道更多情况,我就会认为 X 是最佳选项」,或者「如果我再多想一会儿,我就会认为 X 是最佳选项」,或者「如果我真的在乎那些我声称自己在乎的东西,我就会认为 X 是最佳选项」。

但不论如何,所有这些对「我应该做 X」的不同解读都有一个共同点:在你仍在权衡抉择之时,是极难断言 X 符合上述这些情况的。

如果你真的明确了哪个选项是最佳选择,那就别给它贴上「应该」的标签,然后又回头去考虑其他选项!如果你清楚哪个是最佳选项,那就停止犹豫,去做吧

事后回顾时,你当然可以说:「啊,根据我现在掌握的信息,当初按下那个绿色按钮会更好。」但在当下,你所能做的只是评估所有可能的行动,看看基于现有信息哪个看起来是最好的。「应该」是用于事后复盘的,而非用于当下抉择。

真正应该做的,是那个在你权衡完所有选项后,实际上看起来最好的选择,无论它有没有被贴上「应该」的标签。你不可能通过随心所欲地给选项贴上「应该」的标签,然后在无视这些标签时感到内疚,就能弄清楚哪个行动实际上是最好的。

想象一下你用下面这个方法解代数题:

  1. 对自己说:「答案肯定是 x=17,我确定。」

  2. 看题。题目是:「2x = 12,求 x。」

  3. 算出答案是 x=6,然后因为答案不是 17 而感到非常内疚。

这绝对不是解代数题的最佳方法。更好的方法或许是看题,而不是预先认定答案,更不会在发现自己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时感到内疚。

同理,在你实际弄清楚哪个行动是最佳选择之前,就给所有行动都贴上「应该」的标签,这有点傻!


我见过许多人用「应该」这个词来凸显他们感受到的个人欲望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冲突。例如,他们可能会说:「嗯,我想要买这个冰淇淋,但我应该把钱捐给抗击疟疾基金会(AMF)」。

我说,这是一种虚假的冲突。想象一下这个人预先承诺,永远不因为「应该」而做任何事。他们可能会作何感想?

他们可能会感到如释重负,因为他们其实一点也不在乎帮助别人。于是他们摆脱内疚感,买了冰淇淋,开开心心地走自己的路。

但更可能的情况是(对那些曾认为自己「应该」捐款给 AMF 的人而言),会感觉有些不舒服,有些空落落的。这种人在承诺永远不因为「应该」而做事情时,可能会感到一丝恐惧。他们可能会担心,如果自己不约束自己,那么他们就永远不会做任何事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在他们看来,这可能很糟糕。

这就让他们得以第一次真正看清问题的实质:他们想买冰淇淋,想帮助那些境况不如自己的人。现在他们可以真正地在天平上权衡这两种愿望,或者寻找能同时满足两种愿望的巧妙的第三选项,等等。

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摆脱内疚的有效利他主义的来源:与其在内疚感袭来时,零星地强迫自己给慈善机构捐款,不如向自己承诺,你不会再因为内疚而零星地捐款,然后倾听内心那个反问「可那样的话我什么时候才能帮助别人呢!?」的声音。不要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利他主义者——相反,要承诺永远不强迫自己,然后与内心那个抗议的部分合作,当且仅当你真心想要帮助时,才成为一个利他主义者。

有些人,当他们停止因为「应该」而强迫自己做事情时,为改善世界所做的贡献可能会少一些。他们会更少地屈从于社会压力,如果这种社会压力原本是在推动他们做你认为有益的事情,那么你可能会视之为一种损失。有些人就是不关心比自身更宏大的事情,这完全没有问题,让他们更能抵抗社会压力,或许会让这个世界损失一些善款。

但我预计,因为人们说服自己利他的愿望是外界强加的义务并因此心生怨恨,由此损失的善款要多得多。我预计,大多数那些感觉有义务改善世界、却仅仅因为「应该」才去做的人,如果他们不再强迫自己,反而会变得有效得多。

这可能需要他们一段时间。多年来用内心的强迫来履行一种感觉更像是苦涩责任而非深切渴望的道德义务,可能会带来一些反弹。也许当他们第一次将自己从「应该」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时,他们会经历一段自我放纵、享乐主义的挥霍期。但我预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找到回归的路。也许他们将不得不与茫然的内疚感搏斗,也许他们将不得不进行大量的灵魂拷问,以弄清楚他们真正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但一旦他们做到了,他们会以比以往更强大的姿态回归。

不久前,我曾说过:

而且最重要的是,内疚感似乎并非良好的长期动力:如果你想加入拯救世界的行列,我更希望你是因为自豪而加入。前方有许多考验与苦难,我们最好昂首挺胸地去面对。

这正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你要为地球及其所有生灵而奋斗,我期望,如果你是出于自身意愿而非仅仅因为「应该」去奋斗,你能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想象一下,你向自己承诺,从今往后,绝不再仅仅因为「应该」就去做某件事。你对此有何感想?

你是否感到如释重负?若是如此,那么你之前很可能把「应该」的标签贴在了错误的事物上,并且强迫自己去做那些实际上并非最佳选择的事情。

或者,你是否感到焦虑和担忧?你的脑海里是否有个声音在说:「等等,如果我不强迫自己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那我岂不是什么都做不成,还会丢掉工作,永远也帮不了那些不幸的人,这太糟糕了!」?若是如此,那么在你做选择时,请倾听那些担忧。与你内心的那一部分对话和协作。你可能最终还是决定去做一堆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工作,但至少这一次,你是心甘情愿地去做,因为你知道这比其他选项更好,而不是因为你在强迫自己。

(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你明明判断 A 是最佳选择,却发现自己最终还是去做了 B;我们将在后续几篇文章中讨论这个问题。)

当你做决定时,永远不要让行动的驱动力源自「应该」。「应该」这个标签,是你判断出某个行动是最佳选择之后才贴上去的。它是你对最终答案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贴的标签,而不是能迫使你得出这个答案的东西。

当你权衡抉择时,你唯一的责任就是基于现有的时间和信息,判断哪个行动看起来是最好的。至于「应该」,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评判吧。